本文转载自:荞爸
公众号:荞爸的澳洲来信
//前言//
前几天我倒车的时候不小心撞碎了后窗玻璃,因为不能上路,网上找个一个紧急上门修车的,一下子花了500刀。
这时候我突然想,听说西方人好多都是月光族,工资掐着用,基本上每月付完所有账单就没有余钱。要是遇到这样的特殊情况,会不会被逼得走投无路?
(一)
我们中国人的光荣传统是勤俭持家未雨绸缪,总要看着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不断增长才能定心。
我也是这样,要是不能随时取出两三万人民币的现金,就会觉得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支柱。就像找工作的时候包里面一张证书都没有,心里面空得慌。
以前看美剧《六尺之下》,我本以为主角两兄弟是殡葬行业的大老板,没想到他们会为了仅有的两万块余钱应该怎么用吵得不可开交。
《绝命毒师》里,当小粉的女友知道自己男朋友靠制毒已经存了四十万,立马就要放弃一切远走高飞。
四十万美元若是二十年前的中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个大数字,但放到现在,往一线城市的房市里一丢,水花都看不见,没有人会认为口袋里揣着这笔钱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
去年年底美国政府关门了一个月,80万联邦政府员工领不到工资,日子竟然就过不下去了,连房租水电都付不出。只能到社会上找兼职,男的开Uber,女的当保姆,以此维持生计。这对国内来说,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美国某网站曾对美国人的存款余额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有58%的人卡里能取出来的钱不超过1000块。
(二)
对澳洲人来说,本身主体就是欧美人的后代,所以也继承了这种有多少钱花多少钱的文化。有三分之一的人过的都是paycheck to paycheck的生活,也就是在下一次发工资前就把钱全花光。
当华人移民第一次登陆时,一般都会带上两三万刀作为生活费,但这对澳洲本地人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了。
居然能一下子拿出几万块?你家后院肯定是有矿吧?
我去年开Uber的时候接过一个从英国技术移民过来的女孩。我说我很羡慕你这样不用考雅思的,移民应该很容易。她说哪有啊,签证费很贵的,她和她男朋友好不容易才存够。
什么?我们真的是在说三千多块的签证费,而不是三十万的买房首付么?而且你们手里拿的是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好不好?
有人说西方人存不下钱是没办法,因为物价太高,赚的钱只能恰好付清各种刚性支出。我觉得也不尽然。
我们公司有好几个收入二三十万的管理层人员,但是他们也整天嚷着存不下钱,换一辆新的马自达都要纠结好久,还有人因为欠缴物业费收到律师信。
有一次工资晚发了两天,有员工就如临末日——房贷都还不出了。
所以这跟收入和物价的高低关系不大,本质上是消费习惯的问题。
那么,这种消费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带来的安全感,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给人类埋下的一个巨大陷阱。
(三)
这个陷阱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人人都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人类的经济水平几乎都维持在一种停滞状态。可能因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扩张,经济总量也有一定程度的膨胀,但是人均数基本都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资本主义就像一针兴奋剂,让一个本来匀速前进的马拉松运动员突然发力冲刺,而且越冲越快。1500年的时候,全球人均生产总值大概是500美元;500年以后,这个数字涨到了8800美元。
资本主义增长最大的一个秘诀,就是“信用”。
几百年前的商人做生意,一般都是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先赚第一块金币,然后才能有第一根金条、第一块金砖、第一桶金。
但资本家做生意不一样,他们从一开始就会有第一桶金,这桶金不是自己赚来的,而是空手套白狼——借贷来的。而世上没有白拿的钱,借贷是需要利息的,所以资本家所要做的,就是说服借款人,自己的生意会源源不断地增长,从而能够源源不断地偿还本金和利息。
从借款人“相信”资本家的增长承诺开始,信用就产生了。信用带来了资本,资本带来了产量,产量带来了利润,利润带来了更多的信用,从此生生不息。
信用体系是一张巨大的网络,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银行向个人承诺了存款利息的增长,所以个人就把钱交给银行;企业向银行承诺了贷款利息的增长,所以银行就把钱交给企业;员工个人向企业承诺了报表利润的增长,所以企业就把钱作为工资付给了个人。
因此,信用得以维持的基础就是增长。这些环节中,只要有一处增长没有兑现,信用就会崩塌。
(四)
而这些增长之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企业利润的增长。利润怎样才能增长?怂恿大家买买买啊。
由于资本主义对科技的投入,现代工农业产品空前丰富,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解决了温饱这一几千年来的难题。尤其对“中产阶级”来说,饭吃一碗倒一碗、衣服穿一件撕一件、甚至电视看一台砸一台都已经不是问题。
照理来说,这已经是古代君王贵族都梦寐以求的时代了,现代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们又有什么动力去推动经济的继续增长呢?很简单,把昨天的奢侈品变成今天的必需品。
不如清点一下你自己所有的那些物品——手机、电脑、汽车,使用的那些服务——移动网络、高速铁路、空运快递,如果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哪一样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又有哪一样你不觉得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人类必需品的不停升级换代,这其中可能有攀比心的作祟,但居功至伟的还是资本家对消费主义不遗余力的宣传。
现代社会的媒体广告无孔不入,代言的酷男靓女无时无刻都不在刺激你的物欲,暗示你必须要购买跟你的收入相匹配的消费品。于是,就算你的钱包再鼓,也总有把它弄瘪的办法。
不仅弄瘪,还要把它抠得千疮百孔。现金不够了?办信用卡呀!额度不够了?分期付款呀!不能按期还款?给你利率优惠呀!
这就是富翁一个个都渐渐变成负翁的真相。
(五)
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本来不应该明知自己入不敷出,还要义无反顾地给资本家捐钱的。但是生在资本主义体制下,耳濡目染了种种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增长神话以后,下意识地就会认为“明天会更好”是理所当然的事。
明天会更好,意味着相信自己的工资必然会增长,相信企业的赢利必然会增长,相信国家的税收必然会增长。既然增长是必然的,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继续刷,继续借,继续买。
但万一某一天,这一根对未来的信任链条断了一环呢?每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实都是链条绷断的结果。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失业,GDP直接腰斩。
但是每一次从危机中恢复以后,人们的惯性思维又会让好了的疮疤忘了痛,任凭高涨的乐观情绪把明天的泡泡越吹越大,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人都是有一分钱存一分钱,以防不时之需。但近些年来你是否发现周围的月光族也越来越多了?提前分期消费也开始大行其道?银行开始追在你屁股后面要你办信用卡?
花呗、白条、校园贷已开始成为某些群体购物的必备工具?短期借贷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中国的经济增长让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己的收入会越来越高,今天借的钱明天肯定还得起,所以倾其所有地在这个节那个节买买买、在这个市那个市投投投。
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人,只要资本主义生根发芽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对增长的狂热膜拜。但我们真的可以grow happily ever after么?
最后,
我只相信,对未来的透支,迟早是要还的。
移民要闻
☆重大变革!澳洲投资移民申请模式发生彻底改变!不成功再也无须额外花钱啦!
☆无英语要求,也不用找工作,澳洲PR可飞速下签!配偶移民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更多好文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