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恩施大峡谷,难以辨识


上小学时看过一本小说《枫橡树》,知道了恩施。小说写的是剿匪,也把鄂西山区的神秘荒蛮刻进了我的记忆。


如今的恩施每个小时都有高铁列车进出,城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当然,城外有山。


最近几年,恩施大峡谷出了名。宣传册上称之“世界地质奇观,东方科罗拉多”,还引用某地质学家的话:“论壮观,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与恩施大峡谷不过仲伯之间,若论风景之秀美,景观之丰富,层次之多样,恩施大峡谷远胜于科罗拉多大峡谷”。


真的吗?有那么棒?看看去!


汽车还没到景区好像就已经进了大峡谷。说“好像”是因为这个峡谷不好认。首先它很大,全长108公里,总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呢。而且确实“景观丰富”,甚至太丰富了,喧宾夺主。


科罗拉多大峡谷也许单调,只是大峡谷,但一眼就看得出是峡谷。而这里呢,哇,一道悬崖绝壁,悬崖之下地势趋缓,有茶园菜地农田,房屋道路村镇。峡谷中的清江河呢,太小,常常看不到。峡谷另一侧的陡坡峭壁又离得太远,像一片不相干的山。


总之,恩施大峡谷不是三峡那样两岸峭壁夹着深切大河的典型峡谷,它两侧的峭壁相隔太远,中间谷地宽阔起伏,人烟稠密。所以这个大峡谷直到2004年才被发现,或者说被专家认了出来。


不过,恩施大峡谷又确实不乏壮观秀丽的风景。如今开发旅游的是峡谷一侧的悬崖绝壁地带,大约30平方公里的一片,又分作两个景区:云龙地缝和七星寨,5A级,门票一百多。


我们先到了云龙地缝。地缝二字很贴切,平整的地面好似裂开了,最窄处仅十几米宽,却深达六七十米,最深处一百多米。地缝内两壁直立,底部完全被流水(云龙河)占据,游客只能走绝壁上的悬空栈道。而且,隔不远就有一道瀑布倾泻下来。地缝里阳光很少进入,水气十足,崖壁上长满苔藓。


云龙地缝倒真是一条很窄的峡谷。游客们不会以为这就是恩施大峡谷吧?那可大错特错了。区区4公里长,十几米宽的地缝仅仅是恩施大峡谷中的一道窄沟。据说,这地缝原本是一条暗河,即云龙河的伏流段,后来其顶部坍塌形成此沟。


我们走完地缝又坐缆车上山。什么山?就是大峡谷一侧的悬崖绝壁。这道绝壁延伸得很长,而七星寨景区是其中最壮观,景色最丰富的一段。随着缆车上升,越接近这绝壁越感到它的巨大。崖壁是从山麓陡坡之上拔起的,等于从山腰处再垂直向上数百米。直到接近了才看清绝壁上还有悬空栈道呢。好刺激,在数百米笔直的崖壁上悬在半空是啥感觉?待会一定去试试。

缆车到了顶才看出,悬崖绝壁之上开始了连绵不绝的群山,有形态各异的山峰,有沟谷山涧,还有一条十余公里的步行道,把一处处风景串联起来。


先看到的是“石芽”,就是比较矮小的石林,一种喀斯特地貌。这一带主要都是石灰岩,形成了各种喀斯特地貌。紧接着我们失望地发现,大绝壁上的栈道关闭了。因为不久前落石砸死了一位游客。


沿着步行道走吧。转过一个个山头,走过一条条山涧,上坡下坡,高差几十米,这是山顶上“次一级”的地形起伏。步行道也偶尔拐到那大绝壁的边缘,可以俯瞰数百米下宽阔的大峡谷。不过,主要的风景还是近旁的喀斯特或叫岩溶地貌。特别是一些峰丛和岩柱。


国人特别善于看出一座或一组山峰像个什么,而且如果真是很像,就会非常喜爱,让那座山名扬天下,比如桂林的象鼻山,三峡的神女峰。


我们沿着步道,走过了一个个景点:“土司城堡”,“古象岭”,“祥云火炬”,大门楼群峰,还有迎客松。然后就是全景区的“看家之宝”:一炷香。这是一根特别细长的岩柱,高47米,直径么,才4米。看着太玄了,真怕它随时倒塌。地质过程的挤压裂解,崩塌溶蚀,居然造就了这么一根细长柱,真是太难得了。


离一炷香不远是“双子塔”,两根高大粗壮的并列岩柱,形状和高度相似,而且顶部收尖,真有点像马来西亚吉隆坡那两座摩天楼。


然后又走到“大地山川”。这是在一起的一座方形山体和两根岩柱,那方形山体形成了数百米宽,200多米高的绝壁,于是被称为“玉屏风”。那两根岩柱呢,粗的叫玉女峰,细的叫玉笔峰。它们都和“玉屏风”高度相当,又并行排列,于是合在一起又被看作一个“川”字,再赋予总称谓“大地山川”。想象力真够丰富。早就听一位导游说过:不能太叫真儿,三分像,七分想嘛。


最后一景“母子情深”。这回真有五分像,只需五分想就能看出一个大人抱着一个婴儿。

然后呢,步行道就来到大绝壁的跟前,紧贴着崖壁的石阶路转过来转过去,没完没了地下台阶,一直回到大峡谷的谷底去坐摆渡车。游览结束。


游客们一天下来,行走十余公里,照片拍了无数。可你要问哪里才是大峡谷?恐怕100个人里99个说不对,甚至想都没想过这会是个问题。


真的,那个号称108公里长,深切上千米深,方圆300多平方公里的恩施大峡谷到底在哪里?如果你去那里游览,请琢磨一下这个看似愚蠢的问题。


陈向阳

大洋传媒原创作者

北京人,曾经当过七年工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本科。1984年进入澳洲国立大学。1989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澳洲的政府部门和大学干过几个工作,包括在堪培拉大学教过八年的土壤学。现已退休。1994年开始中文写作,文章涉及较广,从自然界到时事政治。还写过一本小书:《澳洲史话》。


审核:Peter Yu/统筹:Adam/编辑:Adam


 

独特视角看新闻  长按关注澳洲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