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现在,全在未来


三年前,我刚到澳洲,我还在看着亲人的汽车开往墨尔本机场时下意识的追出几步,然后眼泪像断弦的珠子嘀嘀嗒嗒的往下掉的时段,我还在一个职业女性瞬间变成一个陪读妈妈的角色中煎熬。


7月4号我和女儿踏上了飞机,7月3号之前,我还在上班,秀姐在家帮我收拾行李,那时,我还是那种好像全世界都在我的控制范围内,我一如往常的狂拽,自信心爆棚,送行饭局排了差不多一个月,送行礼物装了差不多一箱,还有好友临别写给我的一封八页信纸的长信,我当时以为掌控完中国之后就准备来掌控澳州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我显得很脆弱,很狼狈。以致于好友洁琼在教堂第一次见我时,她忍不住的过来,想安慰我帮助我,据她形容,一个娇小的女人,迷茫的站在人群里,显得那么无助,那么楚楚可怜,虽然此后,我很快的适应并强悍起来,但我相信洁琼当时看到的就是那种状态下真实的我。


当时困扰我的问题是生活问题为多,在中国我是一个君子,动口不动手。家庭中,动口,工作上,动口,我是语言巨人,活成一个不干实事的花架子,人生的浮光掠影都在我唾沫四溅中解决,当时我还不懂什么叫空谈误国,口臭误家,我以为掌控中国和掌控澳洲一个样,都是不用吃饭不用干家务,然后澳洲人末来都会是我的亲戚,这种无知只能说明我当时的认知水平很低,认知水平越低,越自以为是,不懂辩证着来看所有问题,认知水平越低,就会表现得越固执,越抗拒接受和学习,越自以为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以单概全,我的确有几个星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之前我习惯了凡事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现在到了上战场打实仗,就投降,我不止投降,我还哭了,确实尴尬。


所幸的是,我立刻正视和接受当下的生活,我带女儿来澳洲,就是离开中国的温室,在生活中陪伴她,引导她,培养思维方式和提高她的认知能力,提高她的动手能力,培养她独立和具备感恩之心。我就是一个榜样,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言传身教,心智会比一般人更幼稚,性格缺陷也会比同龄人多,所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面对这个现实,我立刻就不迷茫了,女人本弱,为母则刚。我来澳洲终于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刻。


自此,我也开始端正态度做人,做母亲,在最短时间里,把女儿训练成做饭和做实事的人,两个人,总需要有一个人做实事,后果很好。上星期,我说我病了,态度也极恶劣,女儿端茶递水,做了一碗水蛋粉丝青菜汤,我胃口大开,两下吃完,之后,我说,我需要姜水泡脚才能缓解病情,女儿一顿忙碌,我泡着脚,玩着手机,余光扫到女儿时,感觉她看我的眼神有点厌恶,我内心邪恶的笑了,当下泡脚的感觉真的不错。如今的我也早从哭哭啼啼的没用鬼变成墨尔本老司机,又开始抖起来了,一边教育和培养女儿,一边勤奋积极向上的写作,学习,读书,教书。


我深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引导非常重要,特别这个时候青春敏感期,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未来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我总在想,我用这么多心力和耐力和智力去和女儿斗智斗勇,末来我还暂且不敢说女儿就会端正态度做人,为社会培养输送的是一个人材而不是一个巨婴,我一直很努力和耐心的在做一个父亲和母亲,家庭教育是一个大课题,单亲家庭的教育更是大学问,我们的亲子关系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我想,所有家庭的亲子关系全在因果律里,缺不得。所有缺的最后都要还。


有时我也挺惭愧,我总在要求身边的人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好像自己教的小孩多好一样,我希望我身边的亲友看长远点,认真的重视家庭教育,在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好坏都会带到再生家庭,你缺失的教育最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是方方面面,包括人际交往模式、认知模式,EQ,抗挫能力,甚至是性格。


很多人说我,说很佩服可以放下中囯的一切陪女儿来澳洲读书,很伟大,我不认为我伟大,既然选择了生命来到世间,你为孩子必须做的就是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有爱的能力,有相对大的格局,这样才能在这个人世中换来一点快乐,做父母的,都一样爱小孩,只是得不得法的问题。是大爱还是狭隘的爱的问题。


我们离开中国时,主要是我对教育有两方面产生质疑的看法。一个看法是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不得不说当时有大部分教育都是挺好的,师资力量雄厚,但很遗憾,也有一部分教育充满功利,我认为知识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教给孩子的应该是信念,是情操,是文化传承,而不是谋生所迫的手段,是带着对物质的贪欲来学。


另外一个看法是家庭教育的看法,一些孩子因为成绩好而掩盖了错误、掩盖了缺点、掩盖了人格缺陷,那样发展下去就是只会读书的残疾人,那些小孩举着读书的旗帜心安理得的享受和支配着家长,眼里只有自己。没有丝毫感恩之心。而父母在成绩好的小孩面前,在那些有点小聪明耍乖巧的小孩面前,凡事只看表面,小孩的成绩和装乖极大的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而忽略了对小孩的人格教育,我害怕我和女儿都成为这样子的人。所以我们选择了出国。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现在,全在未来。胡适在日记中写道:我生了子女以后,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虽然给了他生命、养育了他。孩子高兴,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生活的不开心,我就会很内疚,因为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的。我想,带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出于本能反应都好,就要教好,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当父母,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世界,父母必须提高认知,必须学习,必须思考,必须拓展视野,与时俱进。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相互相成。我们逃不掉。

周凯纯

大洋传媒原创作者

笔名梦纯,1975年出生于广东潮汕,清华大学mba,启泰投资公司副董事长,挂职于中信建投证券南海营业部副总经理。从小爱好文学,时时随笔杂谈,散文感悟。于2015年7月陪伴女儿到墨尔本求学,开始往返中国与澳州两地。

审核:Peter Yu/统筹:Jimmy/编辑:Adam


 

独特视角看新闻  长按关注澳洲网”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