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办公室996的生活到澳洲当“农民” | 人物故事

觅澄同学


坐标:澳洲

职业:目前打工旅行流浪中


在三明治每日书里,觅澄同学花两个月写了她在澳洲的“底层生活”,是在她经历这种生活的同时记录的,鲜活得像她采摘的芒果。那么,在很多青年人都羡慕的打工度假背后,真实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一年前,我还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一枚小白领,每周为和甲方探讨每期主题和活动策划而头疼。

六个月前,终于拿到了准备已久的澳大利亚的working holiday签证(简称WHV),不久后我降落在凯恩斯国际机场,开启了在南半球边打工边旅行的日子。

从办公室的996转变为在这片土地上当起了农民,爬树摘果剪果这事儿竟从遥远的想象成了日常,吃上了还沾着雨露的荔枝,刚刚从树上剪下来的芒果,地里头新鲜摘的辣椒,我也持续在三十七八度的艳阳天里暴晒过,在全身被雨淋透的时候委屈过。

上手


凌晨四点十五分,工头Eric和小明姐开车载着我们往不知道哪里的农场而去。开工第一天,困意被兴奋以及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冲散,我睁大着眼睛试图看清窗外的样子却什么也看不见,直到快凌晨五点车子渐渐靠近农场,天才一点一点亮起来。


此时我们已经在离小镇住处三十公里外的乡村,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多个农场,种植的作物涵盖芒果、香蕉、荔枝、龙眼、青柠、蓝莓、牛油果等等。同时,这里也是背包客眼中的农场工作天堂,除了芒果、牛油果这类季节作物,还有一年四季都有工的香蕉厂。每年一批批的人来工作生活几个月,到了季节结束又各自离开。

我待的第一家吉姆农场是一家小型私人农场,整个农场大约有五千棵树,荔枝占据了三分之二片土地。掌管农场的除了老农场主吉姆外,还有他的妻子琳达及儿子。恰逢十二月荔枝丰收的时间段,农场主通过工头雇了七八个人来干活,工作任务是将树上的荔枝用镊子剪下来放到长方形的塑料框中。


年轻的农场主戴着宽帽檐的牛仔帽,穿着一件衬衣扎在裤子里,活像美国西部电影里的牛仔。他一手比划着镊子剪荔枝的动作,一边走到一颗硕大的荔枝树前咔咔剪了几下,末了他一脸严肃地给大家分发镊子,两个人围绕着一颗树开始剪果。


“你们必须加快速度,否则都走人!” 啪哒,新鲜感随着农场主的话嘎然而止。原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规矩的,超出了这个边界它就换了一种感觉。拿着23.66澳币一小时的劳务费和付费参加农家乐怎么可能是一回事呢? 


农场主又把在各自树前剪果的人召集到一起,重复强调到速度,确保大家都真正把这句话听进去了才离开。而农场主的“威胁”似乎是有效的,看着旁边法国情侣神速的剪果速度,大家的手速也提高了起来。

 

法国情侣也是众多打工度假者中的一员,不同的是在这个农场他们属于“老一辈”。去年他们已经在这里待过一个农忙时节,今年趁着忙时再来赚上一笔。农场的工时是看天气吃饭,若是晴天从周一干到周天也不停歇。若是下雨,采摘的又是一些娇贵的水果,打工者们连着休个好几天也是平常。对于工作在农场的背包客来说,很多时候这还真就属于碰运气,大部分的人希望工时多点,自然能攒下的钱也就多些。 


吉姆农场有采摘和包装两个职位,所有人在上午5点半到中午12点期间会进行荔枝的采摘,到了下午法国情侣会留下和老吉姆还有儿子一起包装。这样其他人一天下来有6.5小时的工时,有时午饭后会多开采两小时,法国情侣一天从早上5点半到下午5点,一天至少会工作10个小时。


工作两天过后大家的速度都提上来了,一筐筐的荔枝剪好叠高等待农场主开着呼呼作响的拖车来运走,农场主差不多每隔半小时来一次地里,一方面是把工人剪好的荔枝运输到冷库保鲜,另一方面是监督看看谁有没有偷懒。


老吉姆有这家农场已经二十几年,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像中国的地主守着一个个农户,不定什么时候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你身后。我第一次拿出手机和同伴试图拍下几张“工作照”的时候,正好被吉姆逮个正着。“What are you doing?”  吉姆的一声质问,吓得我刚才的兴致全无,一个劲儿担心明天是不是就没班上了。


在这里,所有的职位都是临时工性质,意味着农场主需要人的时候你就可以上岗,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时候随时都可以让你走。当然这些都不是通过农场主和当事人直接交接,大部分的背包客跟着工头干活。对于工头来说,农场主向他们要xx人在某一周工作,工头自然会储备比需要人数更多的人。这时候不平等的机制就出现了,更多的背包客都要面临等工这件事。等工有时候是三五天,有时候长达一两周,时间越长,人们等待的情绪就越不好。一方面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没有收入全是高额的房租和消费支出。当然如果不必经历等工,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农场干几周下来收入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这里劳动和付出一定是成正比的。


当我收到第一周薪资单税前999澳币的时候,看着每一栏上的数字都像是在对过去一周劳动的总结,这一周的汗水顷刻间挥洒掉,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剪荔枝本身并不复杂,用镊子从树枝上剪下果子就行,而面对枝繁叶茂的荔枝树才是让人头疼的地方,生长在树顶上和长得高的果子,人单单站在土地上是够不着的。这时候需要双脚踩在筐子上蹬高,仰着脖子同时双手伸长去剪果子,时间久了手臂和脖子酸得不行。


最可怕的地方在于,那些藏在连片树叶后面的果子,蹬在筐子上剪不到就得两腿跨在树上剪,整个身子完全和树黏在一块了,剪了好半天也不过几颗零零散散的果子。除了抬头,爬树,面对长得较低的果子,剪荔枝还得学会弯腰低头,有时候需要整个人蜷着身子半蹲或半跪的去剪连片的果子。

 

我们的摘果旺季从12月6日一直持续到圣诞前夕,这期间一共只放了两三天假且都是因为下雨天。兴许是一到澳洲还没见着凯恩斯城的模样,一头就扎进农场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每逢摘果总盼望着放两天假进城玩,彼时的心情还像初来乍到的游客,全然不知即将面对的是和国内外长途旅行全然不同的打工度假生活。


失业


圣诞节前,我们失业了。在澳洲圣诞即是新年,新年前一天的Christmas Eve和后一天的boxing day都是法定假日,当然我们放假并不是因为这是法定假日,而是农场主也得回家过新年。收到圣诞放假三天消息的一刻,我们都十分开心,一来终于可以进城了,二来想必澳洲的圣诞一定十分热闹。


Boxing day的那天即使下着瓢泼大雨,我们仍然如愿进了城。凯恩斯的主城非常非常得小,除了城市公共泳池和去游客赌场溜一圈,再商场逛逛就着实无处可去。本来几个人想着在好不容易放假的这几天去一次大堡礁海上之旅或者高空跳伞,然而都因为天气原因无法成行,总之过了一个非常平淡的圣诞节。


假期伴随着圣诞假期过去并没有结束,接着的是没有期限的假期,这时候才意识到我们是失业了。工头手上的几个农场纷纷停工,开工的日子遥遥无望,等工绝对是一件无比漫长的事。


最开始的一周我们只当做这是一次小假期,丝毫没有意识到接下来我们好几周都没有稳定的收入。


到了第二周,开始想要寻找农场以外的工作机会,可是在当时我觉得好像只有housekeeping没有门槛可以尝试,连waitress这样需要交流的职位也不敢想。这时候我网投了道格拉斯港的几家酒店,并且很快收到了其中一家的面试邀请。


我和朋友没想到这么快会有回复,有一瞬间以为我们即将搬去道港告别农场的生活了。当然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就不会有后面采柠檬和牛油果的事情。事与愿违,谁也没想到的是去面试那天载我的两个背包客听说那家酒店在招人,毫不客气的一并顺手递交了简历,在眼前的机会被人家捷足先登了,又气又觉得是自己没有发挥好。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镇上单调的生活让一颗想撒野的心无处安放。那时才来澳洲一个月,在网络上看到塔斯、北领地、西澳频繁的工作讯息让我十分羡慕,而自己是不是就要被困在这个农业小镇?直到一月中旬,台湾房东告诉我她知道另一个工头的牛油果厂将开放,于是在停工三周之后再次回归田地,开始了青柠和牛油果的采摘工作。


青柠采摘不似荔枝那么复杂,荔枝需要分颜色,上仰脖下弯腰。面对藏在树叶间的柠檬,只需揪住它的一头,轻轻一拧它就从青柠树上脱落了,不过要是姿势不对拧久了手腕会疼。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青柠真是一项十分好采摘的作物,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青柠敬而远之呢?答案是,青柠树可是扎人利器!



摘青柠必须要带长度遮到手肘的大手套,这种手套通常是普通手套好几倍大小,非常厚实,能够有效减轻树枝刺带来的危害。初来乍到的我们,哪里能料到呢?于是乎第一次采摘柠檬,我的手臂就被划了一道口子。

 

有一天采果的时候天气特别炎热,下午休息过后我觉得酷热难耐,就想着拿一颗柠檬闻一会儿清新的味道兴许会有精神一点。我挑了一颗柠檬蹲在树下放在鼻子前吸了吸,和我摘同一颗树的vicky看到了,以为我是中暑了,我美其名曰答道“我这可是在吸仙气”。


来到城市

对于一直飘在路上的背包客来说,远方这个词也是危险含义的一种。在那些充满美好幻象的远方里,同样少不了柴米油盐和面对生活方向的苟且。移动意味着一切不确定,旅行成本又蹭蹭地往上涨,出发之前我的心里不无忐忑。


我来到了布里斯班。这里和农场不一样,一股扑面而来的城市微风,让我有点沉醉在这样的夜里。


回望过去三个月,下午四五点歇业的店铺,一点也不发达的外卖平台,让人吐槽的快递速度,甚至连wifi也是慢的,这同在国内的城市生活好像倒退了数十年。


我一面沉浸在缓慢的生活节奏里,一面又不能完全适应无聊的生活。来到布里斯班,这里不一样,这里有川流不息的车群,便利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无限多的工作机会。


在我的计划里布里斯班只是待一周放松一下,然后便去往内陆城市去集二签。只是来到这儿,也开始不知不觉地加入找工作的行列。如果只待在布里斯班的主城部分,我会觉得这是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但是往南去到sunnybank区域,这分明就是走进了华人场,我坐在公交上恍惚觉得这是深圳的某片郊区。


虽然这里仅距离city不过三十分钟公交车程,但它和现代活力的city很不一样。这里没有满满的白人面孔,没有繁华的商业街道,往购物广场里走一圈,饮食区五家店里有四家店贩卖中国食物。冒菜,火锅,粤式点心应有尽有,贡茶门前永远大排长队。如果你有一个中国胃,来到这儿一定不愁吃的!我一边吃着碗里的冒菜,一边赞叹到“就是要这么个辣”!在青旅认识的戴哥说这和他在家里没什么区别,即使是在city,他也觉得只是在外滩溜了一圈。


一方面我极力排斥待在华人区,担心自己陷在这种看似温暖的氛围里。一方面我心里也很清楚在这边找到工作的几率远大于在city。city竞争压力大,各个国家的背包客争相拥挤一个职位。而在sunny bank ,因为薪水低往往愿意接受这种状况的都是亚裔员工,并且这里的员工流动大,许多餐厅都一直在招聘,还有顾客大多是中国人,一口流利的中文在这里也是一种优势。 

 


这一天我去了一家粤式点心店面试,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经理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经验,你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她只提出了一个比法定工资少得多的薪水,如果那个面试者能接受那么尽管来。


澳洲法律规定,一个临时工税前薪资最低为18.9澳元。而人尽皆知的是,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尤其是华人聚集的地方比比皆是的黑工现象存在,许多人拿着和付出的劳动成果不成正比的薪水。前有广大留学生寻找兼职,后有一批批背包迫切希望寻找工作,这让一部分华人老板在报出自己低薪资的同时已经十分坦然,仿佛在说“你爱来不来,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傻蛋愿意来”。


我曾在网络上看过几则华人招工讯息,也发短信询问过,其中有一家面馆在布里斯班外的郊区。我给老板打电话时,对方在电话里十分热情并且一再强调有好几个背包客都已经在她那工作了,但是当她说出她那少得可怜的薪水时,主动权便已掌握在我手上。大概是已经来澳洲三个月,这样的事情听多了之后,我的身上也少了一种说不清的东西,我不再觉得愤愤不平,只是已经习惯听到这样的例子,或者所有人都在这样做,如果你不选择还是仍然会有人选择。


我礼貌地挂断电话,回复到之后再联系。当我挂掉电话的那一刻,我是知道我不会回拨回去的。

 

陪读女孩

几年前在一次公益活动上认识了YUAN,她是拿到WHV签证之后转了学生签,不出意外她还会在这里再待3年。


她是重庆人,我是湖南人,两个喜辣的人凑在一起都有一颗麻辣胃。我们在华人区的一家串串火锅店吃午餐,同行的还有她语言班的泰国同学。饭桌上免不了谈论的话题自然还是签证和工作。YUAN和其他WHV不一样,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想来体验生活/练习英语/赚钱,无外乎这几种可能。她简而言之的回答:陪读!彼时他的男朋友在南半球读研,因为他们想要经常待在一起,她便申领了WHV签证。



有了陪读这个先决条件,YUAN的WHV生活也和其他人不一样,她没有漂泊的路线轨迹,从始至终都待在布里斯班这座城,她带着我穿梭在城市各个街道时,面对着这看起来都差不多的街道我早已晕乎,而她倒是驾轻就熟的样子。


一开始就在为转学签做准备,所以她既不用去集二签也不用去农场,倒是找了一家餐厅做kitchen hand。“累啊,很辛苦,干了三个月我就顶不住了” 她手舞足蹈地说着她不多的工作经历,陆陆续续又换了好几份工都只做几个礼拜就不干了,直到找到现在这份代购店的工作,干了已经半年之久。这半年她的身份也从一名WHV转成了留学生。


“很多人说我老公在上学,我为什么不干脆办个陪读证,可我不想那样做,我想有自己的生活。” 饭桌上YUAN继续说着她的经历。


“老,老公?你结婚了?” 我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我们那时那会儿彼此都还是大学生,这才刚毕业不过两年的时间。


“是啊,一毕业就结婚了。” YUAN像是习惯了别人的惊讶一般,点点头笑着回答。


一开始我是很不能理解,为什么男朋友在上学就要办WHV签证飞过来陪他?澳洲政府每年只对中国大陆颁发5000个WHV签证,对一心向往来打工度假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珍贵的名额。现在,听闻她和男朋友在去年已经结婚,我倒是能够理解了,他们的身份再准确一点说是“留学生打工夫妇”。


YUAN所在的华人代购店是一份薪水现金支付的工作,她对象的邮局送快递工作是一份薪水银行转账的工作。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份工作是雇主不用给澳洲政府缴税,直接给员工现金,没有留下任何在此工作的痕迹,即使有相关部门来查也查无对证,这种方式在澳洲很多华人老板中通用。另一份工作则是给员工工资单,雇主正常扣税和替员工缴纳养老金。


YUAN很满意她现在的工作,用她的话来说是不用风吹日晒,稳定且工时长。她的对象虽然是一份白工工作但是扣完税之后,实际拿到的手的薪水和她相同,但是辛苦程度却不是一个等级。


前两年澳洲政府对WHVer提高纳税率的新闻一爆出,在背包客的圈子里一片唏嘘,辛辛苦苦工作得来的钱有15%要上缴,如果一年累计到一定薪水,纳税率则变成32.5%。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背包客更愿意计算扣完税后实际有多少薪资能留到自己口袋,也是很多华人老板乐于支付员工扣完税后持平甚至更低的薪资。


而我,目前苟且的是上一份工作的500澳币是否已经到账。

 

 粤式茶楼


辗转几间餐厅之后,我来到了凌云饭店。

 

凌云饭店是一家典型的中国式茶楼,内里的装修也是古香古色,Vivian是我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同事,也是一名留学生,除此之外这一天还接触了饭店经理Henry,直接带领我的责任经理Eva,以及同是外场的JIN和马来西亚的JANE.


凌云饭店似乎很缺人,倒不是因为这里的工作累(周末除外),而是这里的工资奇低无比,既然经理觉得许多员工来一两周就走掉是在浪费他培训的钱,那为什么不愿意在人工成本上每小时多一两澳币来留住人呢?也许资本家永远有他们那一套的计算法则。


所以在这里上班第一天小心翼翼的不是我,是Eva和Henry。他们更加在乎我这个新人会不会突然跑掉。一直被问“你感觉如何?”这着实让我受宠若惊。中午下班的时候我对Henry说“那我先走了”,他却半开玩笑的说着“不会不来了吧”。


10:30分开始工作,我提前5分钟到达,换好临时的员工服。接着Eva就塞给我一张菜单要我默默地看。因为在国内去喝过好几次早茶,尚且分得清中点大点超点这些含义。员工培训和实际操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了解点心车和菜单上的产品之后,Eva便考验我在半小时以内记住英文名以及对应的价格,接着直接说“好了,推着车去售卖点心吧!”



这家饭店的服务员工作和其他的不一样,作为男生只需要常规的点单和收拾桌子,女生则需要推着餐车在饭店里转悠售卖。餐车分为两种一共四辆,一类装着的通常是热销的虾饺、烧卖、凤爪、叉烧包,另一类是糕点甜品车。推餐车只在中午用餐时才有,而一旦开始推车几乎就没有停歇的时刻,如果感到累了可以去喝一杯水两分钟后再继续,即使客人不多,也需要循环反复的推着车一遍遍地走。


Vivian说“推餐车应该涨薪几块!” 毕竟这是一个体力活。看起来小巧玲珑堆满了精致美食的餐车却异常沉重,如果两只手单单搭在餐车的把手之间是不太能推动的,必须两只手紧紧握住餐车才能把控好方向。


凌云餐厅有90多个桌位,当我开始推着餐车走上“战场”,就能听到对话耳机里不时传出来的各种指示。“52桌新来的客人,虾饺车快上” “83桌客人桌上没东西了,快问他要不要补”。


我推着餐车走在餐厅各个角落之间,一手交货给客人一手拿着单号做标记大中小点,听着粤语腔调的客人聊天以及用英语询问顾客是否需要再来点别的?这一天下来,微信步数提示走了16075步。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后记


一转眼来到澳洲近半年,这段时间我体验了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学到的东西。比如参与了水果从地里生长到运输包装的全过程,如何用速度和技巧快速铺一张床,学会了做乱七八糟的菜,包了好多好多的寿司,也认识了很多人,知道这个人喜欢吃虾,那个人叫沙爹鸡面条只要蔬菜不要肉。当然也在一个人的新年里体会到失落的感觉是那么真实。


现在的我在西澳,打工度假的日子仍在继续。此刻的我似乎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里,不是小溪,不是小河,是在大江大海里。如果你问我“有没有落差”?我会说“生活种种可能,我愿意尝试,谁又知道下一个挑战是什么呢?”

进入小程序 了解更多精彩

九五外 来淘趣

关于「九五外」

九五外是一个青年兴趣社交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类兴趣社群活动、达人报道,「9说」主题Talk分享等方式,让城市上班族在朝九晚五之外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一起做有趣的事情。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